关于咆哮体生成器的那点事


上上周末,大概是3月12号的晚上,Leon同学在工作室里安安静静的鼓捣了一下午后,扔给了我一个网址,我打开一看是他做的一个咆哮体生成器的应用,输入一些句子,然后会生成看起来有种咆哮风范的句子。他告诉我思路来自于校内上的一篇咆哮体写作规范,我一看挺有意思,然后跟他探讨了一些具体的改进。如把一段话拆做一行一段,把增加的感叹号个数变得随机,“尼玛”、“有木有”等类似的词的添加随机等等。其中最重要的发现要算,“尼玛”这个词,放在句子里靠前位置的任意一个地方,基本上都是读的通的。比如说“尼玛我要买个电视机”,“我尼玛要买个电视机”,“我要尼玛买个电视机”,“我要买尼玛个电视机”等等。于是我们就在一句话的前几个字符里随机插入“尼玛”,这往往会给句子带来意向不到的效果。

这时候所有东西都是在google app engine中用python写的。

完善了之后,又改了几个在边界位置的bug,然后兴致勃勃的发给朋友们试用,结果很沮丧的发现appspot.com是被墙的。我们想把它改成JS的然后放在我的空间下,无奈而此时已经接近工作室关门时间,而我俩对JS的熟练程度还没有到提笔就写的地步。于是作罢。

转机出现在第二天,Zeke同学来到了工作室,此君jQuery和CSS等等写起来跟玩似的。于是他俩花了很短的时间把整个算法用JS实现了一遍,做了一些改进,把界面变得洋气了一点,然后放在一个htm文件里扔在了我的主机下。其中最重要的一个改进是,Leon同学在生成按钮后面加上了这样一句文案:“每次都不一样有木有!!”。这句看上去平淡无奇的文案默默的引导着用户去多次点击生成按钮,最后发出“这个应用好神奇”的感叹。

而后我又小研究了一下jQuery,给页面加上了点击复制的按钮。另外还加上了豆瓣,人人和新浪微薄的分享图标。至此,经过了好几次小改进的正式版算是完成了。

剩下的问题就是,如何推广。我能想到的就是豆瓣的景涛同好组和线上活动。无奈我们三人都不在咆哮组里,于是我发了一个“看谁的咆哮更给力”的活动,审核通过之后邀请了几个关注我的友邻。并在微博上@了几个foer过万的号。最后我们找了一个在咆哮组的同学帮我们发了一个帖子。在页面上加上了豆瓣的活动链接,和新浪微博里搜索“咆哮体生成器”关键字的链接。

这就是我们所有的推广,后来试图联系过微博的foer大户帮忙转发,无一成功。

最后这个页面的流量数据可以跟大家分享一下。


可以看到

  • 1. 在15号的时候达到了峰值,日PV接近40K,然后慢慢下降。
  • 2. 直到今天,总PV接近200K,独立访问150K。
  • 3. 链接来源中直接访问占了80+K,新浪微薄接近20K,豆瓣接近10K,人人、贴吧在4.5K到3.5K。
  • 4. 豆瓣活动最后15K个人参加,0.5K张图。

这期间几个比较有趣的地方有:

  • 1. 上线第三天,即周二,便有纸媒和网媒报道,报道里有我们应用的链接文本。我们猜测这便是那80+K的来源。
  • 2. 上线第二天晚上便出现了山寨版。原因是JS抄起来无障碍,我们也没有做任何保护措施。比较逗的是有一个山寨作者跑到另外一个山寨版下面留言说它抄袭。
  • 3. 微博里,只要被foer上20K数量级的的号转推,即会出现一个访问高潮。这应该是微博给我们带来20K的流量的原因。
  • 4. 最初我们忘记加腾讯的推广按钮,结果上线第三天收到腾讯QZone的PM的寻求合作邮件。
  • 5. 微博上流行的东西能爆发但是短暂。从曲线里看在前天流量又有一次小回升,但是此时如果单独看微薄带来的流量,几乎没有起伏,呈稳定的长尾化趋势。

我认为这个应用之所以能小火一把,其原因从大环境上看,是借了咆哮体突然流行的东风,并多亏了Leon同学明锐的嗅觉,才能让这个应用能够借得起这个东风。
单独从产品上看,我个人认为原因有下:

  • 1. 应用上真正的显性功能按钮只有一个,即“写好了,咆哮吧”,无意中契合了“好产品只有一个按钮的“伪定律”。
  • 2. 整个应用够简单。我们不是第一个生成器,但是据我所知,在我们之前上线的两到三款生成器,全部都要求用户填写大量参数。而我们的复制──一键生成──复制分享的流程,简单,而且没有参数填写更能让用户产生一种“神奇”的感觉。
  • 3. 文案很重要,包括从豆瓣偷师的“写好了”,外加“每次都不一样”这种引导性文案,以及复制成功后的“复制成功了有木有”。
  • 4. 我们一直在更新。我们一直在更新细节,包括按钮的样式,复制粘贴功能,缓动效果,随机默认文本,空文本输入时的彩蛋,等等。

另外,虽然是个小应用,我们在发布之前还是经过了开发──测试──开发──上线这样一个小迭代,中间并没有发生什么重大事故。

嗯,基本上总结到这里,这个文章最后的中心思想就是,这是个很有趣的经历。